健康醫藥
淺談兒童自閉症

淺談兒童自閉症

談戀愛,結婚,備孕時,准爸媽總是在幻想著自己將來的孩子什麼樣子?大多就是大眼睛,雙眼皮,聰明伶俐惹人喜愛……恨不得全部的好詞語都能用來描述自己的孩子。然而一旦懷孕了,所有的希望無非就是孩子健康就好。相信這個思想的轉變是很多媽媽們都經歷過的,我也是一樣。

但是真正的是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,總歸有的家庭的天使,折了翅膀。今天在這裡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兒童自閉症的問題,屬於科普範疇。靈感源自于前幾周聚會朋友帶來的孩子(朋友不介意談及她的孩子)。孩子長得非常好看,大眼睛,雙眼皮,白白的,屬於人見人愛,花見花開的那種;只是,行為簡單重複,跟著風扇一圈一圈地轉…..其表現基本為強迫,刻板。

說到自閉症,這要回歸到一戰之前。“自閉的” 這個形容詞就已經被德國的精神病醫生厄根·布洛伊勒(Eugen Bleuler)發明出來,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這個形容詞僅用來描述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之一。而且,在二十世紀的前半葉,主流的兒童精神科診斷都是建立在佛洛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之上。他們認為“兒童精神分裂症”的原因是由於嬰幼兒病態地沉浸在幻想當中,喪失與了與現實世界的關係。

最有名的關於自閉症的記錄要數法國醫生伊達(Itard)在《野孩阿維朗》中的描述:“人們在森林中發現了一個野孩,他看上去大約12歲。在此之前,他從未與人有過任何接觸……。他表現出許多不同尋常的行為,包括不說話、不回答問題、對響聲沒有反應、不願與人交往、對物體感興趣而不是對人感興趣。”到了1943年,自閉症作為一個特殊門類的疾病詞彙,第一次被美國兒童精神病醫生萊奧•康納爾(Leo Kanner)提出,後被德國兒科醫生漢斯•阿斯佩格(Hans Asperger)進一步研究確定其典型症狀,所以自閉症又叫“阿斯佩格綜合症”。

正如定義一樣,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“發育性”疾病。這種發育的不完整是自子宮開始的。除遺傳因素之外,由於嬰兒在“子宮期”和“出生滿一歲之前”同環境(包括子宮內環境以及出生後的外環境)之間存在著“互動不良”、“缺乏刺激”、“過早母嬰隔離”以及“母嬰之間病理性的溝通方式”,導致神經系統發育遲緩或存在缺陷,故而在兒童期表現出認知、情感與行為上的各種孤獨自閉症狀。其中,母嬰互動及溝通方式上的“回應性缺失”——即母親或養育者缺乏對嬰兒的肢體、語言、情感及情緒反應——可能是主要的後天致病因素之一。

除此之外,母體營養匱乏(營養素不全面),尤其是DHA的攝入量不足,會嚴重影響胎兒的神經系統的發育。下面簡單給大家舉個例子:

腦幹重量的60%是脂肪,其中25%是DHA;觸突膜含DHA比體內任何組織都高,如果在胎兒大腦發育過程中缺乏DHA,神經發育不完善,就會神經遞質傳遞出現障礙,就會出現反應過慢,無反應,或者呆板重複的機械動作。

目前,關於兒童孤獨自閉症,存在著早期識別診斷的困難。大多數的診斷都是在2.5-3.5歲之後才進行的。因為在此之前,醫生和父母難以識別和界定哪些是兒童的自然反應,哪些是自閉症對症狀表現。儘管如此,我們仍然提示:自閉症應盡可能在孩子2歲之前確診,並實行早期干預。

自閉症不可輕言治癒,主要以逐步融入社會為漸愈標誌。但是,隨著科學的發展,對人體代謝及發育的深入瞭解,在自閉症孩童的調理上也日漸成效顯著;但是宜早不宜晚,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元父母切實自身掌握相關知識,以便及早做判斷,進行早期干預,引導孩子走出自閉的世界。